12 May 2013

【小生之言32】从画地图谈起


  纵观非洲地图,你会发现非洲诸国间国界划分形成一种过分规整的形态,而这种仿佛用尺划线般的切割方式,在地理学上虽违反自然,但却在政治上成为现实。

  殖民主义兴起的年代,欧洲诸强入侵非洲,霸占资源。列强圈地为王,罔顾当地种族文化的自然聚合,以刚果民主共和国为例,这个国家占据非洲中部刚果盆地广袤土地,是非洲第二大国,它的大部分国土处在内陆,东部却有一道狭长的延伸,直到非洲东岸,为这个国家增加37公里长的海岸线。

  刚果民主共和国这个奇特的形态与比利时殖民统治不无关系,殖民者从海陆通过刚果河来到刚果盆地核心,发现丰富的矿藏,这块狭长地带也成为经济命脉,直到1960年民主共和国独立后,该国依旧保持领土的形态。

  这类殖民主义遗产在非洲可说比比皆是。

  世界政治史上还有一个至今影响极大,关于土地划分的机制,称作“杰利蝾螈”。1812年,美国麻萨诸塞州州长杰利采用不规则选区划分制度,将对在野党有利的选区打乱,分散对手票源,以此获得选举优势,巩固执政党的席位保障。选区形态被弄得像一条扭曲滑腻的蝾螈(salamander),故此杰利的政治手段被称为“杰利蝾螈”(Gerrymandering)。

  杰利蝾螈生命力强健,至今仍依附在所谓民主选举国家之中。

  马来西亚5月5日刚举行全国大选,执政党国民阵线以133国会议席(60%)对在野党人民联盟89国会议席(40%)获得胜利,蝉联执政。

  但有趣的是,国阵仅获得总票数的47.4%,民联则获得50.9%超过半数的支持率,让人不禁纳闷为何议席比例与全国支持率竟如此不成正比。论者直指这便是杰利蝾螈的当今案例,举个例子,马来西亚国会议席中,巴生一带的加埔国会选区选民人数超过14万人,而砂拉越州丹绒马尼国会选区选民人数只有1万9000人,比例相当悬殊。

  而选区的划分逐渐演化成城乡对立,在许多大城市中,民联获得大胜,乡镇地带,国阵则继续保持优势,获得支持。随着马来西亚的现代化发展,城市人口增长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次的选举中,城市人口普遍支持民联,却在不均匀的选区划分制度下,造就了本届马来西亚大选的尴尬局面,国阵成为少数人所支持的新政府。

  国阵主席纳吉很快地在大选次日觐见最高元首宣誓成为新首相,他在胜选时将这次国阵历史以来最微弱的胜利归咎于“华人海啸”。但这个仅占全民人数20%的群体,如何打击国阵联盟,致使全国超过半数的选票流向民联,引起各方反弹,除了政治人物之间的激辩外,不少马来西亚人也自发以行动展现华巫印各种族间的友谊,驳斥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政治话语。民联实权领袖安华更抓着话柄,誓言全国巡回大集会,向纳吉展示这不是华人海啸,而是一次真正的马来亚人民大海啸。

  这一系列的喧嚣又再次将马来西亚城乡地理面貌改变、中产阶级兴起的社会问题涂以种族权益色彩,企图模糊中产阶级诉求。

  国阵虽然是政党联合阵线,但实际握权的是巫统,巫统自殖民地时代成立时便打着族群权益的口号获得广大支持,而今它依然无法跳脱固有的政治方向,加上党内保守派如慕尤丁,以及前首相马哈迪派系势力的影响,巫统很难做出改变。今次大选国阵耗尽资源大打宣传战,马路上的旗海造势,主办免费食会,报纸上每天刊登广告,甚至youtube网站广告,简直无孔不入,加上选区划分的优势,机关算尽后,竟只捞得一次惨然胜利,纳吉相信是在党内压力下,才一改选前开明的态度,掀起种族议题,以致现在里外不是人。

  如果现在的形式,是极富的既得利益资本家以及在全国收入末端的乡区人民支持新政权,而中产阶级普遍不支持新政府,但国家经济要转型,中产阶级仍是主要推手,他们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最富消费能力,以及拥有最多话语权的群体,在不受支持的情况下,新政府甚至可能回到更保守的治国策略。

  中产阶级基本上衣食无忧,寻求清廉政府、灭除滥权、要求平等机会,其实意味的是,追求一个更开放的社会流动空间,人人都有晋升机会,而非将利益套牢在特定群体之中。如今执政56年的国阵又将领导这个国家五年,积年累月编织而成的既得利益网络,要它放权,就像要改变选区划分制度一样,谈何容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