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July 2013

【小生之言34】断腿的宝宝

职总优儿园育幼教师疑虐童摔断三岁男童的腿,这么一个耸动的句式,难免要掀起一阵歇斯底里,然后媒体陆续报道,虐童案仿佛只是冰山一角,一起又一起孩童疑遭不良对待的事故涌现,为这个议题注入鲜红的注脚。

追究责任是必然的,涉嫌虐童的老师已被开除,也遭警方逮捕,目前保释在外,就等检方是否证据确凿正式提告。另一方面,除了一系列于事无补的风凉指责,不少人也提出不要一竹竿弄翻整船人的论调,毕竟育幼服务是社会一大需求,事件已经打击人们信心,继续恶化,恐怕影响人们生活。

育幼和养老,对高速发展的城市而言,总是深深的痛,尤其发生在新加坡这座城市国家,完全没有次级城镇或乡村的缓冲地带,于是城市发展出一套类似福柯的空间理论——养老院、疯人院的出现,以一种医学的逻辑性,合理化禁锢特定族群,将他们从公共空间抹去——而今我们谈论到托儿中心,是否也有某种相似性?

本栏曾经谈论过,城市将人的功能分化、专业化,使人们专熟于某个领域,让那些领域得到百分百的专业技能支持走向巅峰,而城市人则因为失去了时间,同时失去其他能力(如照顾孩子及照顾老人的能力),而必须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交托给另一群在那些事物上拥有专业技能的人们(如女佣),以商业联结的模式,推动着整个城市经济的脉动,维持个体生活的完整。

托儿所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所推导出来的结果,他们提供专业服务,育幼教师都具备特定文凭证书(仿佛家长教养孩子不是人类本能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托儿所并不把自己形容成“寄物柜”,而是教育机构,有些甚至声称还能开启一两岁幼童的智商,所谓的三岁定终生。

这么诱人的配套,怎么不让人趋之若鹜?虽说社会流动已经比以往更加开放,穷人家的孩子和富家孩子的机会趋于平等,但在城市经济思想的主导下,拥有越多资源者占有更大优势,托儿所、幼儿园提供的商业配套,本质类似中小学生的补习配套,人们付费(使用资源),资源越多者能够得到更幼稚的服务,让孩子能在社会流动的大河中占好位置。

嗯,很上进,但听起来却总有点教人心寒。

现在是一个大资本制下的经济模式,大资本家为人们制造了就业机会,城市人纷纷成为资本家的员工,推动他们的生意,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想上一代,托儿所还并不普及的时代,杂货店老板娘把刚出世两个月的小宝宝带到店里,顾客要付款时,老板娘一欠身,说孩子要吃奶,就躲到后面去哺乳。工作本身不需要被抽离出生活,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整体,而今城市是一个又一个断裂的空间的聚合体,致使上述那样的画面,成为城市的异类。而今小商的生活也不再那么写意,地产高涨,新晋的小商基本没有永久店面,完全靠租店营生,随时可能因月契的波动而影响生计,就像汉代的佃农,把地卖给地主,替地主耕种,供养着只须付出资本无须劳作的地主,自己却只获得微薄的收入。

令人担心的是,事件发生后,人们关心的除了追究责任外,是如何确保下一起事件不再发生(确保服务符合所付费用),而鲜少有人愿意直视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不可解的?)代价。或许从这件虐童事件,为人父母者要思考的是养儿育女后,得牺牲可观的收入,或者牺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这鱼与熊掌式的难题。

其实,宝宝被父母送入托儿所的那一刻,早已先摔断了一只脚。

No comments: